独山玉又称南阳玉,产于南阳市北9km之独山。独山为一孤山,长2.5km,宽0.7-1.2km,面积约2km2,为蚀变辉长岩体所构成,四周全被第四系覆盖。
独山岩体呈椭圆形,两侧受断层控制。蚀变辉长岩体主要为次闪石化辉长岩组成,以中粗粒次闪石化辉长石岩分布面积最广,占岩体总面积约75%,还有中粒和粗粒次闪石化辉长石岩和次闪石化辉长石岩等。按动力变质情况,可将岩体分为辉长糜棱岩带,糜棱辉长岩带和辉长破碎岩带。
玉脉呈东坡和西南坡两个密集带,中部随破碎程度减弱而玉脉稀疏。密集带长大于1200m,宽60-150m。玉脉长度都不大,最长的有20m,长度大于10m者约占5%,1-10m者占43 %,小于1m者约占52%。厚度一般为0.1-1m。脉矿以倾向北东为主,南东东向次之,倾角42~75o。玉脉常呈鱼群状产出,雁行状排列。以脉状为主,透镜状次之,沿辉石岩和斜长岩中的张裂隙或断层分布。以充填为主,交代为辅,与围岩界限清楚。呈单脉状、树根状、交错网脉状、对称条带状。
独山玉是一种黝帘石化斜长石岩。主要矿物为斜长石(50%~90%)、黝帘石(5%~70%)。次要矿物有铬白云母、透辉石、钠长石、黑云母、绿帘石、阳起石等。由于矿物成分的不同,形成多种色彩的宝石,大致可分为白、绿、紫、黄、红、黑六种类型。白色不透明与黝帘石有关,绿色与含铬白云母、透辉石有关,紫色与黑云母有关,红色与金红石有关黑色与次闪石有关。据1958-1983年开采资料统计:白色玉占7%,紫色玉占3%,绿色玉占30%,杂色玉占60%。
独山玉属斜长岩浆期后高中温热液矿床,形成温度355~430o.可见明显的多期多阶段侵入活动。首先是斜长岩浆侵入辉长岩裂隙并交代辉长岩。玉脉的形成时期较晚,以充填为主,矿物成分以钙长石为主,并含少量交代残留体——拉长石和培长石。随着后期热液的多期加入,钙、铬、铁、钛等离子的增加,玉石颜色形成从无色→白色→绿色→紫色→天蓝色。斜长石牌号从An93→An96,这就是多色玉形成期,从透水白玉→干白玉→绿玉→绿白玉→紫玉→天蓝玉。由于后期热液的交代蚀变,使部分钙长石变为黝帘石,黑云母变为含铬白云母。当色素离子沉淀后,再生成二期的白色玉石。由脉壁向中心依次出现淡→浓→淡的玉石分带规律。
独山玉的矿物颗粒小于0.05mm,故质地细腻,且色彩鲜艳,硬度为6-6.5,密度2.73-3.18g∕cm3。折光率1.56-1.70,玻璃光泽-油脂光泽,微透明-半透明,抗压强度16.8㎏∕mm2,抗拉强度1.8㎏∕mm2,耐火度1593℃.
独山玉的工艺品级可分为:
1)特级:纯绿、纯蓝、蓝绿、绿白、透水白的玉石料,质地细腻,无杂质,无裂,块重在20㎏以上者,约占7%~8%;
2)一级:白色、乳白色、绿色,颜色均匀,色泽鲜艳,无裂纹,无杂质,块重在5㎏以上者,约占10%;
3)二级:干白色、绿色、杂色,色泽鲜艳,无裂纹,无杂质,块重在3㎏以上者,约占60%;
4)三级:色泽较鲜艳,稍有裂纹和杂质,块重在1㎏以上者,约占20%。其余的则为四级品。独山玉有时可采得重1000㎏以上并具多彩的大玉料,为设计制作巨大玉雕创造了条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