和田玉的分类
和田玉按其质地颜色的基本色相大体可分为:白玉类、青玉类、碧玉类、墨玉类、黄玉类五大色相。白玉至青玉之间的过渡色被称为青白玉,白玉和墨玉相间的被称为青花玉。又根据玉石产出的形状、地点分为:山料、山流水、籽料、戈壁玉四大类。
白玉,指呈白色相的玉石。白玉是和田玉的代表玉种,白玉至青玉之间的,称为青白玉。白玉中的极品,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“羊脂玉”。羊脂玉,顾名思义就是形容和田玉的白、油、细,像是刚刚宰杀的羊羔身上的油脂一样。自古以来对羊脂玉的区分和鉴定,只能通过对白、油、细的对比,由鉴定人的经验为标准来判定,容易受水平、经验、利害关系等诸多因素的制约,产生争议。现代宝石学家认为,透闪石含量达百分之九十九以上,色如白脂,质地细腻油润就是羊脂玉。但透闪石含量鉴定法,在实际操作中,必须在玉上取下一点作测试分析,有破坏性。因和田玉是非均质集合体,就是同一块玉的各个部分,透闪石含量也会有区别。羊脂玉的鉴定,目前还没有科学、实用、有效的测试方法和标准,羊脂玉不宜单独作为玉石名称使用。
青玉,指呈青色相的玉石,由淡青到深青,变化丰富。青玉是和田玉中储量和产量最大的品种,也是最为常见的品种,古朴典雅,厚实凝重,适于雕制山子、器皿、动物、仿古器,效果尤佳。
碧玉,是呈碧绿色相的玉石,由翠绿到深绿,新疆碧玉大多带有黑色斑点,碧玉含铬、钛、镁、铁、镍,形成黑点的部分是铬元素的部分,钛元素是形成绿色色根的部分。
墨玉,是指呈黑色相的玉石。墨玉基本可分为两种:一种是黑碧玉;一种是白玉中含有石墨、磁铁等形成的黑墨玉。墨玉因含有石墨,密度小于白玉。墨玉与白玉相间的,被称为青花玉。
黄玉,指呈黄色相的玉石。由淡黄色至深黄色,黄色是含氧化铁所致。和田玉黄玉是稀有品种,籽料的黄玉更是珍贵、罕见。
山玉,又称山料,碴子玉,是指在原生矿床上,经人工开采的玉料,外形呈碎石状。山料中常带一种有黄褐色至黑褐色的杂色,被称为“糖色”。糖色部分硬度较低,是受铁、锰侵染氧化所形成的。山料的资源储量较大,因采矿点都位于海拔3500—5000米的高山上,地势险峻,交通不便,空气稀薄,气候寒冷,常年冰雪覆盖,每年只有二三个月的时间可以上山采玉,给找矿和开采造成了巨大的难度。又因开采技术和工具的落后,所以高质量的山料产量很少。
山流水,又称坡玉,指在山坡、峡谷、河流上流发现的次原生矿玉料。是由和田玉原生矿,经自然风化、剥蚀、崩解,经冰川、泥石流、洪水冲刷、磨蚀,被搬运到距原生矿较近的山坡、峡谷、河流中,常在冰碛物中被发现。山流水的表面较为光滑,尚未形成卵石状。质地介于籽玉与山玉之间。
籽玉,又称子玉,子儿料,是指散落分布于河床之中的卵石状外生矿玉料。它分布于河床、漫滩,洪水运动过的洪积层中,有的裸露于地表,有的埋藏于地下,籽玉是和田玉的外生矿,是集“天地灵气、日月精华,山川秀美,冰水润泽”的玉中精华,质量最好,价值最高。籽玉的水冲表皮称为“皮子”,是指天然的水洗磨光度和氧化层。带有各种颜色的皮子,称为“皮色”。皮色的形成是玉石中所含的铁、锰等,与河床沉淀层中所含的铁离子、锰离子等,因水的作用扩散氧化,在籽玉的裂缝、空隙、石花等松散部分沉淀形成的沉淀氧化层。籽玉是和田玉的代表玉种,成熟品种。每块籽玉都经历了特殊的独立、去性、去糟、沉淀、氧化等大自然的再创造,留存下的是玉中精华。恶劣的自然条件和漫长的生成过程,使籽玉得到充分的沉淀与氧化,变得“成熟稳定”。我们对籽玉的佩戴和把玩过程,也是对玉质氧化度的回养过程,所以会感觉出与众不同的变化。
戈壁玉,又称戈壁料、风棱玉。是指散落分布于戈壁、沙漠的风蚀形外生矿玉料。成因是原生矿玉料被冰川、洪水、泥石流带到戈壁滩,经长期的风化、沙蚀,表面呈现凹凸不平的麻点状坑洼,表皮形成一层油亮的氧化层,被形象的称为“沙漠漆”。戈壁料一般块头较小,十分稀有。
作者:马 毅
山东济南和田玉精品保真示范店--祥石斋